在当前新形势下,安全工程领域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为了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并存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就是为了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系统破坏,应用安全科学原理,研究解决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系统和过程的学科,该学科基于灾害事故规律,寻求控制风险、预防灾害事故发生和减少灾害事故损失的技术解决方案。
“职业卫生与防护”或与其相关的课程是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干课程,具有基础性、实用性。该课程和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应急救援等多项学科理论均有交叉。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职业卫生与防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下与教学改革有关的几点思考。
“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职业卫生与防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科学课程,也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课程内容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管理政策、职业安全健康理论和方法等密切相关,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好“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抽象枯燥。
目前,在多数高校选用的该门课程的教材中,设有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的基本概念、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等11个章节内容。“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职业病检测和防治机理等基础预防医学知识、有害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因素的防治等知识,在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特征、检测及防护和管理技术等知识点上,该课程都有一定的论述。但由于涉及面较为广泛,学生们的精力有限,无法完全掌握各类知识点,且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学习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逻辑连贯性不强更易使学生听之乏味,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差,虽然有结合了事故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及重视。随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安全工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积极开展“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提高我国的安全工程学科教育水平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当前亟需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体系改革
金字塔式授课体系
一方面,应根据“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专业特色明显、创新思维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构建“金字塔”式授课体系(见图1),划分为“课程理论基础→方法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科研创新”5个层次,相互衔接、上下融合。同时,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项目的内容,灵活地采用课堂指导和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本门课程与培养计划中其他专业课程部分内容有重复和交叉。如“职业卫生与防护”和“化工安全工程”两门课程中,“化工安全工程”相关章节简单介绍了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的定义、分类、进入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毒性及毒性参数等内容,而“职业卫生与防护”亦对此进行了介绍,但内容更加全面、详尽,拓展更广泛。因此,应建立统一、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框架,在专业背景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分工,基于相关课程涉及范围的研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讲解,使各自课程内容有所侧重、相互衔接,形成“专业理论基础→应用拓展→内容分支”3个层次的专业授课体系,在功能上亦承接了金字塔构建方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图1所示。
图1 金字塔式授课体系
表1 我国职业病目录的沿革images/BZ_96_176_1273_1529_1621.png
这种金字塔式授课体系,不仅解决了学科界面交叉、内容重复的关键问题,更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配置优化与A类教学案例跟进
“职业卫生与防护”课程由于与多学科交叉、知识面广泛、涉及行业众多,所以仅凭高校的教学资源还远远不够。除了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指导与引领,还须让其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实践学习,所以应考虑聘请相关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职防技术人员和疾控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授课或开展专业讲座。三方人员协同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不仅会加强学生对职业有害因素的了解与认识,更能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职业健康,从机理上掌握职业卫生工作的防控,进行职业卫生管理的初探。 上一篇:探讨加强项目安全监理的有效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